第481章 明拓
極品鑒定師 by 小小青蛇
2022-4-24 23:36
對於《趙城金藏》的修復工作來說,最大的遺憾是修復期間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和資料。這壹點非常可惜。前後10多年的修復工作,現在留下的只有壹冊“金刻趙城藏修理簿”,記錄了自1949年7月14日至50年6月、54年3月15日至55年4月26日從書庫提取《趙城金藏》經卷400余卷的記錄。此工作薄的字跡前後不同。
1949年至1950年的筆跡為墨跡,只記錄了每次從書庫取了幾種幾卷《趙城藏》經卷,並登記了經名和修裱以後的歸庫時間。而1954年以後的字跡為鋼筆書寫,記錄更為簡單,每次從書庫提書僅登記幾種幾卷,連經書的題名都沒有,使得我們現在要想了解壹下當時修復的趙城藏的情況而無從下手。國家圖書館收藏的《趙城金藏》壹共有4000多卷,其修復過程長達16年,而前前後後沒有留下壹個字的工作記錄,壹個字的檔案,這對於國內第壹個大型的文物修復工程來說,不能說不是壹個遺憾。
駱天想到真正的《趙城金藏》不由得心血澎湃,再看手上這壹本,雖然是明朝的拓本,可是也是正兒八經的文物了,所以駱天才會認為主辦方下了血本兒,駱天將自己的答案寫在答題紙上,又是第壹個交上了臺。
有了昨天的經驗,對駱天今天的表現,評委們淡定了不少,他們輪流看了壹下答案,不動聲色,駱天此舉無疑給其他選手帶來了很大的壓力,駱天經過張奇偉旁邊時,掃了壹眼,張奇偉拿到的是明代的精刻本——《監本四書——大學中庸》,看損壞程度比自己的要輕,再掃壹圈其他人手上的古籍,駱天頭皮壹毛,自己拿到的無疑是最難的壹本!
駱天趁其他選手還沒有提交答案,先自行研究起手上這本拓本了,這本拓本是將石刻上的經文用紙張印下來,拓本自唐朝起就已經出現,明朝的拓本就又其特點,修復工作正要基於此特點還有紙張的特點來進行。
比起昨天進入到第二環節比賽的人,今天的人更少,不過六個人,悲劇啊,果然像黃立德所說,全國的古玩修復現狀堪憂啊,人才就能反應某些方面了,駱天拿著手上的拓本準備進入格子間裏,旁邊的格子間裏,正好是張奇偉,他沖自己壹笑,然後大拇指朝上,比了壹個“好”,然後就鉆進了自己的格子間裏,駱天不太明白他的意思,不過被誇肯定是壹件好事了。
駱天進入到格子間裏,明拓本擁有自己的特色,由於明朝造紙業十分發達,紙的名目頗多,有黃棉紙、皮紙、紅筋羅紋紙、太史紙、連史紙、白棉紙、鏡光紙等。這些紙壹般來說比宋紙要薄壹些,但紙質堅韌,紙色或黃或白,壹般淡黃色居多。至於墨,除了由宋墨遺存下來外,明代造墨法十分講究,墨色烏黑,但總的來說遠不如宋代的墨精良。
至於明代的椎拓大多仿宋法,捶拓碑刻壹般采用質地堅厚的紙,拓墨濃重。拓帖,壹般用或黃或白色的紙,拓墨淺淡或濃。除此之外,明代在拓墨方面,尚有搗煤和膠拓。俗稱煤拓。
這壹本《趙城金藏》用的紙張是皮紙,書皮則是用粗絲絹制成的,因此,補書頁也要選用皮紙,駱天在主辦方準備的材料中壹番尋找,終於找到了皮紙。
用桑皮、山椏皮等韌皮纖維為原料制成的紙。紙質柔韌、薄而多孔,纖維細長,但交錯均勻。壹般是供糊窗和皮襖襯裏等日用需要,特殊的則作謄寫蠟紙、補強粉雲母紙等的原紙。現在很少生產。
皮紙是中國古代圖書典籍的用紙之壹,隋唐五代時的圖書已有使用皮紙的,宋以後的圖書典籍中,皮紙是使用最多的紙類之壹。皮紙的種類很多,主要有棉紙、宣紙、桑皮紙等。
駱天翻找到皮紙,有些驚訝:“這可是高麗紙啊。”
高麗紙就是楮皮紙,無論從紙張的年代還是從紙張的纖維來說,用來修補同樣皮紙制成的拓本都是非常合適的。至於絹,現在還找不到和書皮用的壹樣的絹,但是主辦方準備了現在能夠買到的最好的絹。
材料就續,駱天繼續研究,書皮已經破損,首先要做的就是書皮的修復,駱天把破損處周圍掀起1厘米左右,然後用顏色近似的絲織品修補。用作書皮的紙板修復時,要把紙板分層揭開1厘米左右,把補紙插進,然後在補紙上再粘紙,直至補紙和紙板厚度相同為止。
整個過程駱天就像是被壹只看不見的手操控著,可是思路卻很清晰,動作之快,就像是機器在進行修補壹樣,只不過二十分鐘,書皮就修補完畢,駱天停下手來,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,有如神降壹般。
書葉的修復,以“掏補”為主,即在不拆掉書皮和紙撚的情況下,把毛筆、補紙伸進書葉中間修補書葉上的破洞。選用的補紙要比書葉薄壹點,四周用手撕出紙毛纖維,補紙與書葉相搭的碰接,然後按平時補書的方法用薄紙在補紙上再補壹層,以降低補紙和書葉互相搭接處的厚度。
由於書葉的修復方法和以往不同,壓平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。每次修補8-10葉左右的書葉,就要用宣紙夾進書葉之間,用壓書板把書夾住,再加重物壓平。待補過的書葉壓平壓幹以後,再補其余的書葉。
錘書也不能和平時壹樣,要把書皮打開,用壓書板托住,然後再錘。每次只錘幾葉,沒有補過的地方不錘。當然,最好是把補書用紙選擇好,這樣不好的書葉就可以不用錘或少錘了。
駱天越戰越神勇,壹旦思路打開,動作就沒有停頓過,假如這時候有人在旁邊觀看,壹定會被駱天的動作震驚到,幾乎是壹氣呵成,駱天完工之後,看了看時間,今天不過是花了兩個小時四十分鐘,比起昨天的瓷器修復更要來得快,值得壹提的是,古籍的修復比古瓷器更要精細,有很多註意事項。
首先要登記書號、卷、冊、書葉的數量。記錄書籍破損部位、破損面積、破損數量。書皮、紙撚不拆的,用塑料紙襯進書葉中間,掏補修復。書皮脫落的,要註意保存書簽、破損的碎片。紙撚已經斷了的,要使用原來的錐眼拆換紙撚。紙撚粗細和錐眼大小要差不多,拉紙撚的時候不要用力,紙撚拉直即可。修補書皮,不要把紙板濕透,盡量少用水。裝書皮時,漿糊稀稠要合適,塗抹要均勻,註意書背的平整。
今天的兩個小時四十分鐘較昨天的三個小時更難得,駱天要的就是奇效,他立刻收拾壹下,走出門去,駱天壹走出去,就聽到壹陣熱烈的掌聲,駱天甚至聽到了最近的評委的吸氣聲,駱天把修復成功的《趙城金藏》交到評委手上,六人互相對視,齊齊地搖搖頭,這讓駱天的壹顆心沈到谷底,不會吧,自己犯了什麽錯?
主評委付館長突然發問:“妳不介意我們加考壹題吧?”
“沒有問題。”駱天說道:“請各位出題吧?”
“妳知不知道,我們博物館是如何保存這些拓本碑帖的?”付館長用期盼的眼神看著駱天:“妳不要緊張,這只是加試題,答不對也不會影響妳的成績。”